春节期间,笔者拜访陶瓷行业的朋友时,有不少企业老板抱怨,因货款问题的侵扰,他们这个年并不好过。笔者了解情况得知,这些货款有些是陶瓷厂家授信给经销商的,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部分商家并没有把厂家年前授信的货款结清;还有一些货款是厂家拖欠原材料商和配套材料商的,甚至有些厂家携款跑路。现在已经开年了,更有老板向笔者抱怨,旧账未清,新账又来。部分经销商已经开始与厂家商讨要新一年的授信额度。不授信,库存积压很严重;授信,货款回收有难度。由此,企业老板又陷入了两难被动的境地。
授信的背景:富了经销商
笔者经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授信原指银行向客户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的信用向第三方作出保证的行为。而在陶瓷行业授信的意义却发生了改变,陶瓷行业的授信更多体现在厂家向经销商铺货(部分人称铺市),陶瓷厂家先把自己生产的产品投放到经销商的渠道里面,等到一定时间后或者一定的账期后再收取产品的货款。由于陶瓷产业的特殊性和产业发展的不规范,厂家往往在收款日期到期时仍然收不齐货款,部分经销商则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或行为拒绝结清回款。
授信在陶瓷行业出现的时间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授信行为在佛山陶瓷行业中率先流行,主要在佛陶集团等一些国有企业中铺开。因为当时的国有陶瓷企业为了进行大规模的渠道扩充,因此不惜代价,大量授信给他们的客户,当时铺货或借款都流行“打白条”,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货就这样发到经销商的手中,而50%的经销商在赚钱后却没有还款。“那时候是国有制,经销商都想揩国家的油,企业又没有专人去追款,就这样拖垮的企业何止一两家。”有业内人士表示,在转制的一批国有陶瓷企业中,很多品牌企业就因收不回货款而倒闭。国有企业倒闭的同时却壮大了一批经销商,授信为商家的发展赢得了第一桶金。
授信的原因:两大成因
授信随着国有制陶企的倒闭而销声匿迹,那时每个企业都自觉地实行现款现货,款到发货,使得整个行业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后来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授信又开始死灰复燃,近年来更成了企业拓展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什么原因使授信重新被启动?
原因一 产能过剩
目前陶瓷产业已经步入产能过剩的时期,据有关陶瓷行业的专家分析,2010年我国建筑陶瓷砖产量超过70亿平方米。约占全世界的建筑陶瓷砖总量的65%左右。这庞大的产能消化确实让许多陶瓷企业头痛不已,窑炉一定是要24小时不停地生产,产品如果不能及时地转移,就会造成严重的库存积压。因此,企业采取授信铺货的方式,向经销商和客户转移厂家自身的库存压力。
原因二 前期投入大
陶瓷砖的前期投入比较大。现在消费者都追求个性化、时尚化,因此,陶瓷砖的销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布置和装饰展厅才能吸引到消费者的眼球。另外,由于抛光砖的利润比较薄,产品数量上又要求比较多,导致前期设立库存时需要的资金比较大,某些经销商一时间拿不出足够的钱来,这成了铺货乘虚而入的机会。
授信的操盘手:私抛厂是重灾区
笔者调查发现,目前一线的陶瓷品牌企业中,授信所占销售的比例越来越少,一些著名的品牌由于产品供不应求,授信自然而然失去其“用武之地”。另外,一些二线品牌的企业还存在部分授信的行为,据行业资深人士透露,虽然许多二线企业负责人都表示自己并没有授信,但暗地里操作授信还是比较普遍的,只是这些授信的额度一般都比较小,而且回款的周期很短,其中以10多万元的授信要求一个月内回款者居多。而私抛厂仍然是授信的重灾区,由于私抛厂的产品附加值低,利润薄,主要是靠走量来支撑经营,对于经销商来说,私抛厂的产品意味着进更多的货才能有可观的利润,因此许多经销商都要求私抛厂给予一定程度的授信帮助他们开拓市场。“授信在私抛厂中成了不成文的规定,私抛厂为了争夺客户和市场,都会不惜代价地向经销商铺货。”某私抛厂负责人对笔者抱怨道。
据了解,私抛厂对经销商开出的授信额度也是全行业中最高的,回款的周期也是最长的。对于一些大的客户,许多私抛厂敢于开出五十万元以上的授信给经销商,授信回款的周期更是长达半年以上。如果市场销售畅旺的时候,这种销售方式还可以让企业维持运作,但像去年下半年的惨淡市场表现,许多私抛厂也因为授信出现更多的坏账,最终支持不下而闭门歇业。
授信之变:2010年相对有所收敛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2010年的授信行为相对没有上世纪90年代时那么疯狂,因为,大家在经过血的教训后都学聪明了,现在厂家都不会轻易地授信给经销商,必须授信时也是小心翼翼——厂家对于其经销商的信用、口碑和交情有着较高的要求。据笔者了解,某私抛厂2010年授信未收到款项只有不到5%,主要还是该经销商资金周转不灵,并承诺将在农历年后把款项结清。据该私抛厂负责人介绍,今年的还是授信了一些,但是同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是减少了30%左右,原因是厂家都深知授信的危害,虽然今年市场不好,许多企业的心态都是赔少当赢,不敢妄自乱动。“宁愿多点优惠给到商家,都不愿意授信,钱财就像水,泼出去就收不回来了。”某私抛厂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