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Valve Dealer
首页 > 水暖·卫浴 > 列表

中国五金九大特色产业之都之温州篇

2010-08-25 11:04:34      来源:一大把   

    在五金行业,温州紧固件,锁具,模具,洁具等比较有名,温州五金已经形成一个产业的集群,温州五金的发展正在经历一个质的飞跃。

  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是浙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全国首批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全国18个港口城市之一,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综合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也是国家以信息带动工业化试点城市之一。温州有25万华侨分布在62个国家和地区,有10万温籍港、澳、台同胞。

  温州制锁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2002年10月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中国锁都”称号。目前温州从事锁具产品制造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共有400多家,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60多家,从业人员5.6万人。产品主要有插芯门锁、球型门锁、自行车锁、摩托车锁以及近几年开发生产的高档机电一体化IC卡锁、按键锁、感应锁、指纹锁等。企业主要分布在瓯海、鹿城、龙湾、永嘉、瑞安等地。其中又以交通锁产品建设为特色。

  锁具专利意识缺失

  2010年,温州的一些锁具企业不断遭到广东雅洁五金有限公司曹湛斌有关门锁面板及把手外观专利侵权的起诉。最后,由温州市五金商会牵头,温州坚士锁业有限公司、浙江科玛锁业有限公司等10多家温州锁具企业负责人相聚一起讨论如何应对曹湛斌的上诉。

  据了解,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温州的一些锁具企业开始收到曹湛斌委托当地一家律师事务所寄来的律师函。曹湛斌系广东雅洁五金有限公司主要投资人之一。去年底至今年以来,曹湛斌开始上诉。他在诉状里说,他先后申请并取得涉及锁具产品外观设计专利100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50多项。他认为,各被告未经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大量生产和销售与他专利设计基本相同的门锁产品,造成他所开办的企业损失巨大。请求判令各被告连带赔偿经济损失30万元。

  遭遇专利倾权起诉事件反映出温州一些锁具企业对外观专利保护意识的欠缺。企业除了要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外,在研发新产品的同时还需要利用好专利检索工具,避免重复研发。有些企业先做研发,但未及时申请专利,而被同类企业抢先申请的情况也常有出现。专利作为企业占领市场的工具,应该成为温企发展中的一大战略。

  打响温州锁具区域品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锁都”的落户,温州人巧抓机遇,涌现出了一批以天宇锁业、五洲锁业、瓯海自行车锁厂(中立集团的前身)等为代表的大型民营锁具企业,逐渐形成了我国制锁产业基地。温州制锁业审时度势,再接再厉,为打响温州锁具区域品牌而不断进取。此外,温州锁具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新产品不断出现,新的市场不断拓展,并形成了温州锁具高、中、低档俱全的市场格局,使温州锁具誉满全球。

  在技术革新上,温州制锁业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投入大量资金,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技术含量,使锁具产品质量得到不断提高,连年来,国家抽检、省级抽检合格率在不断提高。

  此外,在对外宣传上,温州锁具企业抱团出击,在展会上,温州锁具企业组团参展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也大力推动了温州锁具企业的整体形象。

  点评:面对经济全球化,温州锁具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生产,拓展内外市场。以创新为切入点,在逆境中开创锁具市场的新局面。

  水暖五金洁具

  在温州市水暖五金洁具行业中,绝大部分企业集中在海城辖区,水暖洁具是龙湾海城的传统产业。龙湾区建于1984年12月,是温州市的三大城区之一,也是温州改革开放的龙头和窗口。海城(原梅头镇)系2001年温州市行政区域调整划归龙湾区而设立的街道办事处。海城地处温州市龙湾区东南部,西南与瑞安市塘下镇场桥办事处为郊,东南濒海,东北与天河镇接壤,是温州、瑞安的金三角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是温州大都市规划的东南重要战略城区腹地,交通运输便利,距温州市区39公里,境内河网纵横交错,物产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盛名。

  2004年,龙湾海城被评为“中国五金洁具之都”。2006年,龙湾区五金洁具行业有洁具企业612家、配件生产企业142家,具有529多种、1530多个规格产品,企业从业人员31287人。其中3亿元以上企业3家,亿元以上、3亿元以下企业14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33家。龙湾区洁具业的生产量和销售量分别占全国三大水暖洁具生产地基的55%、52%,产品群体居全国首位。大量洁具生产厂家落户海城,使得行业整体规模和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同时行业分工也不断细化。目前,龙湾水暖五金洁具业已形成全国首屈一指的水暖洁具系列、卫浴洁具系列、毛巾架系列、零配件生产系列、电镀表面处理工程、模具生产、镜业生产系列、包装印刷生产、水暖洁具专业市场等配套体系。在配套企业中,有专业生产手柄、阀芯、花洒、软管、浴亭、玻璃、镜业、注塑、五金、电镀、抛光、铸造、包装印刷企业等。随着特色产业聚集的不断发展,吸引了外地同行企业和客商,如宁波、慈溪、台州、福建等地区专业生产洁具、配套产品加盟的特色产业群。生产产品有冷热混合、恒温、感应龙头,卫浴洁具、毛巾架等系列500多个品种、1500多个规格产品。目前,海城已形成洁具配件专业庞大的营销市场,集群产业的优势进一步显现。

  泵阀行业是温州特色优势产业。根据《泵阀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温州市将重点发展核电泵阀、船用泵阀、电子控制泵阀,以及电力、大型石化、石油管线、煤液化及冶金等领域重大工程建设配套的特种专用泵阀,力争到2015年规模以上泵阀企业工业产值达350亿元,成为全球重要泵阀产业基地之一。

  温州市将以现有的产业优势为依托,实施产业集聚提升、信息化建设、人才支撑、标准化和专业化“四大工程”,推进模具创新基地建设。同时,坚持“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专”,加快重组整合,扶强扶优。到2015年,培育亿元以上模具龙头企业3家,实现行业产值150亿元。

  两大泵阀基地

  在温州有两大泵阀基地:一是永嘉县瓯北镇的“中国泵阀之乡”;一是龙湾区的“中国阀门城”。

  近几年来,随着瓯北‘中国泵阀之乡’和龙湾‘中国阀门城’区域品牌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使温州两大泵阀基地在国内外的美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同时温州的泵阀企业不断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使温州出现了大量科技含量较高的阀门企业。如五洲研发成功的中国目前最大口径的球阀,环球阀门集团研发的二级核电阀门等,一批高科技阀门产品的出现,让温州的阀门产业知名度与日俱增。再加上近年来温州泵阀企业的个体规模不断壮大,各企业频频出现在国内各大工程项目的投招标现场,从而使温州泵阀产品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肯定,每年的销售额大幅度增长。

  随着科技含量和区域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泵阀产品出口量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特别是去年一年来,温州的泵阀企业出现了出口‘井喷’现象,许多企业的出口增长率达到了100%以上,两大泵阀生产基地的出口增长率远远高于行业的整个销售增长率。

  五洲阀门是目前国内阀门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该企业去年的外贸出口从原来的2300多万元,增长到4800多万元,增幅达到了100%多。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增幅,却让企业总经理同时也是龙湾阀门行业协会会长的陈锦法为之担忧。

  据龙湾阀门协会统计,刚刚过去的2006年,作为‘中国阀门城’的龙湾阀门行业全年实现产业销售总额达到87亿元,比上年增长30%以上,而其中出口贸易增幅却大大高于国内贸易增幅。这正是陈锦法担忧所在。这又是为什么?

  出口担忧:国外贸易壁垒可能出现

  行业产品出口量的大幅提高,原本是件好事,但是近来,龙湾区阀门行业协会会长、五洲阀门集团总经理陈锦法、协会秘书长张成镇却为这事而忧心忡忡。

  原因还得从陈锦法一次出国说起。去年下半年,陈锦法一次出差欧洲,遇到一个客户反映,温州的阀门产品质量不好,陈锦法后来发现,那些被客户说质量有问题的产品,是出在温州的个别企业之手。回国后,作为行业协会会长的陈锦法开始思考起了阀门出口的事来。

  陈锦法说,近年来,随着温州泵阀产业的区域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国外订单也纷纷飞向温州企业,许多小企业为了争得国际订单,在行业内纷纷打起了‘价格战’。可是,一些小企业在降下产品价格拿到国外的订单后,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偷工减料。致使成品不合格,影响了温州泵阀产业的声誉。最可怕的是,长此以往温州泵阀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很有可能遭遇贸易壁垒。

  龙湾区阀门行业协会秘书长张成镇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张成镇说,这种产业销售量的大幅度提升,其背后隐藏着行业严重的价格战,而随着产品出口量的不断增大,产品出口检验也产生许多的问题。不仅会影响温州泵阀业声誉,更有可能招来国外壁垒。

  平稳过渡:两大基地联合出手

  为了避免出口量增大后,带来不必要的后果,张成镇说,行业协会已经有意向同有关部门协商,投入资金购进产品检测设备,加强对行业内出口产品的检测工作,同时也将着手行业企业的自律条款的制订,以加强行业内部的质量管理。

  陈锦法会长近几天来也在考虑,将与永嘉泵阀行业协会联手,使温州两大泵阀产业基地的泵阀产品,不会像国内其他一些产业一样,一旦出口量增大后,就遭遇国外的贸易壁垒。

  陈锦法说,阀门产业出口暗藏隐忧不可小觑,温州两大产业基地走联合,尽管不可避免实现国内整个产业内部的‘价格战’。但是,这样最起码可以较好地保全温州阀门产业的声誉,希望能避免国外针对中国泵阀企业的贸易‘壁垒’的发生。使温州泵阀产业能平稳过渡。

  紧固件发展回顾

  温州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三大紧固件生产基地之一,除了瑞安市有部分汽车配件的紧固件为中高档产品外,更多企业生产的都属于中低档产品,其主要市场也多在国内。由于整个行业一直处于低、小、散的状态中,无序的低价倾销在这个行业中无处不在,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小企业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更是无力去解决。经过几年的行业整合,上千家小企业在行业中消失,这是无形中市场的力量解决了许多行业中所存在的问题。行业发展终于有了新突破。

  温州紧固件行业协会在成立前,对整个行业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是全行业共有3000多家企业,年总产值超过100亿元。但是,最近该行业协会再次对行业内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整个行业只有2000多家企业,年总产值却有小幅增长。

  1000家企业去了哪里?

  一直以来,低、小、散是温州紧固件行业的重要特征之一。2006年在全市3000多家紧固件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作坊式企业。这些小企业一般租用民房进行生产,靠打价格战赢得一点市场。但是,近年来,由于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涨,使得小企业无法承受产品成本的不断提升;随着温州城市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民房需要拆迁,许多原先租用民房的小企业失去了生产场所,这些都逼得一部分小企业只能关门大吉。当然,在调查中也发现,“消失”的近1000家小企业中,大部分都被整合到规模较大的企业中。

  随着企业数的锐减,温州紧固件行业效益和形象却比以前好多了。原因是家庭作坊式小企业减少后,伪劣产品也少了,低价倾销的产品也在不断减少,更重要的是对环境的污染大大减轻。

  金融风暴中温州紧固件业的现状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来了,它没有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只在金融领域里传导,而是不可阻挡地传导到了实体经济。金融危机下,消费预期降低,人们自然缩紧开支,贸易保护抬头,商品进出口量降低。紧固件行业自难独善其身,紧固件的用户如:玩具、电器、机电等等行业的产量减少、也就是其需求大幅减少,当然对紧固件的需求也就减少了,所以这个增量就没有了,最明显的是8月以后受到的冲击非常明显,许多紧固件生产企业的老板都说,销售量下降的非常大、非常明显!非常突然地增量一下子就没有了!而目前的这点内需又不够支撑紧固件业的良性发展,紧固件业遭受重创也就在所难免!据《温州商报》报道,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温州的紧固件企业生产规模压缩了2/3以上。

  提起温州紧固件业现状,叹气感叹“温州紧固件生意太难做了……”。自09年5月以来,笔者在温州、海盐等地开拓螺丝机销售市场,就看到了紧固件业不容乐观的态势。6月我到海盐走访大量的客户,他们告诫我说“你近期不要对这里的市场抱太大希望,我们到处是卖二手机器的,有很多都是用了没几个月的,非常便宜,还没人要……”。问其原因,原来前两年紧固件出口好做,引得大量的投资者跟进,甚至许多经营出租车都卖到的士车买螺丝机做螺丝。结果遇到09年的反倾销和次贷危机,多年做紧固件的都叫生存难,何况这些新进者。

  温州的紧固件以内销为主的,与宁波海盐嘉兴比温州的出口比重不是太大,但近年来,温州的紧固件出口也在快速发展。温州市先锋标准件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恩华介绍,之前中国进入欧盟只有5%关税,现在一下子提高这么多,中国产品基本上就没有竞争力了,本来台湾产品比我们成本高,越南等新兴国家还没有形成气候,现在欧洲客商肯定要向这些地区转移,我们不仅失去了市场,更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有力竞争者。据温州海关统计,2007年温州温州碳钢紧固件出口2867.13万美元,其中对欧盟出口975.79万美元占34.03%,09年前十个月碳钢紧固件出口出口4041.75万,其中欧盟1845.91万美元占钢紧固件出口出口的45.67%。由于欧盟反倾销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而今后几年内温州固件出口萎缩已成定局。

  作为“工业之米”的紧固件,是零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宁波和海盐是国内三大紧固件基地,浙江占据了全国紧固件业的近半壁江山。浙江紧固件业告“急”就是中国紧固件业乃至中国五金零部件业身陷险境的一缩影。

  温州紧固件业回暖

  进入2010年以后,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预期不断增强,经济形势回升向好,温州市紧固件产品出口也开始回暖。据悉,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前三个月温州市对东盟出口紧固件516吨,增长156.2%,占同期温州紧固件出口总量的17.5%,跃升为温州市紧固件第一大出口市场。

  据温州海关最新统计,2010年一季度温州市紧固件累计出口2949吨,价值62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1.8%和29.9%,出口平均单价每千克2.11美元,同比增长1.5%。

  模具产业发展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底,温州从事模具加工企业超过2000多家,模具产值约为75亿元,模具行业规模企业所占比例不到10%。“这种现状不仅制约了模具行业的发展,也给温州的其他制造业带来了发展的瓶颈。一些企业因为温州没有配套的模具,转而搬至广东等地。”市模具协会秘书长林峰表示,模具行业发展现状急需改变。

  转型动力:政企携手筹划破题

  在国内外模具行业发展迅速的今天,温州靠什么来竞争?如何留住人才,对外如何缩小与国内外模具企业掌握的核心高端技术的差距?除了整合资源、强强联合、抱团作战外,别无他法。打造温州乃至中国模具产业基地时不我待!温州政府和企业已开始携手,筹划破题之作。

  近日,市经贸委对温州模具行业进行详细的前期调研,制订了《温州市模具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该方案提出了明确的模具行业转型升级目标:加快整合重组,扶强扶优。到2015年,培育亿元以上模具龙头企业3家,实现模具行业产值150亿元,年均增长15%,把温州建成区域特色鲜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著,产品技术含量高,配套产业完善、辐射力强,以中高档模具为主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模具生产基地。

  据介绍,温州实施模具行业的产业集聚提升工程,重点就是建立模具工业园区,搞好新厂房项目建设、先进设备的引进和传统设备的先进适用型改造及数字化改造。为此,温州提出了一份新的规划——建设656亩的温州模具创新基地,引进各地特色模具企业和国内外知名模架、模具配件大企业项目。该基地内还将同时建立一个温州模具转型升级创新中心,拟投资3.38亿元,重点建设国际贸易交易平台、设计研发中心、精加工中心、检测中心、培训中心,预计其投厂后五年内可形成年产精模10万套以上、产值6.5亿元的规模。

  其次是人才支撑工程,即在现有塑性成型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温州实验基地、模具人才培训基地、温州精密模具技术产学研合作基地等3个基地基础上,再联合创办3个基地,大力培养高级模具专业人才。

  整合资源:强强联合抱团作战

  “走老路必定死路一条,模具行业必须走出一条新路来。”林峰告诉记者,在政府的引导下,该协会也已着手展开全面转型升级的一系列动作,其中,整合资源是重要的一环。

  “整合后,有了资金和技术实力的恒田模具,一举实现了产值连续五年的成倍增长,而这个增长趋势预计还能持续几年。”由5家模具龙头企业联合组建的温州恒田模具公司,是温州模具行业转型升级的创新之举。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郑荣芬表示,该公司聚集实力后开展了集技术研发、模具制造、精密数控机床加工、人才培训于一体的模具数控中心项目。为创建企业新的发展平台,该公司还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了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温州实验基地。这些尝试,给企业带来突破性的发展机遇。

  还有一些模具企业正在努力提升科技这块短板。位于乐清的建达电子就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循环之路——产品越开发越精细,产值不断提升。建达电子是温州为数不多的规模以上模具企业,该公司的模具除为本地企业提供外,70%以上通过出口,为韩国LG、美国力特等著名制造企业开发新产品。该公司总经理郑有义说:“今年以来,该企业模具订单排得满满的,预计今年企业销售额将比上年增长50%左右。”

  越来越多的企业则开始从原来小而散的生产模式中跳出来,转变观念,大力提升专业化水平,然后再进一步做精、做强。

  温州五金行业掀起产业转型升级新热潮

  “现在温州企业正在掀起产业重组整合、转型升级的新热潮。我非常有信心,再过若干年后,温州的新兴产业一定会像温州民营企业一样,在全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昨前两天,浙江卫视新闻联播栏目连续播发了对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邵占维的专访和温州转型升级的典型报道。

  一向以“敢为天下先”著称的温州,在这场转型升级的浪潮中,会如何再创科学发展的新优势?温州的民营企业又将如何再立开拓创新的潮头?带着思考与关注,浙江卫视的笔者将镜头对准了温州。

  面对镜头,邵占维语气坚定地说: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温州的重点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特色优势产业整合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这两篇文章。在工作中,要坚持“两轮驱动”,就是坚持以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要扬长避短、懂得取舍,把自己的长板做长、短板外包,做自己擅长的领域;要突出企业主体,让广大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将转型升级内化为自觉行动;要加强政府引导,政府要做好规划,做好政策引导。

  说起温州的鞋服、打火机等特色优势产业该如何转型升级,邵占维笑着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过去的块状经济,我的比喻可能是一袋马铃薯,互相间没有什么关联,大家只是相互竞争。而通过整合重组,今后块状经济就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依存,相互配套,这样对发挥整体效益更加有利。”邵占维举了个例子,温州的成品鞋生产企业从5年前的5000多家,减少到现在的2000多家。一方面确实有些企业关门,但更多企业是转型为成品鞋制造企业做配套,有些专做鞋底,有些专做辅料,“大家都在自己的核心技术上攻关,这样产品的附加值就上去了,单个企业的规模也上去了。”

  一直以来,土地资源缺乏都是温州发展的“痛楚”,而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沿海产业带建设,为温州带来一个蔚蓝的发展空间。邵占维说:“沿海产业带建设,对于温州来说不仅是空间概念,更是调整、优化、转变的平台和载体。在沿海产业带中,我们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同时利用新的空间,优化提升特色优势产业。”

  “温州企业有一个非常强的特点,就是喜欢抱团发展。有几家企业率先引领,就会有一大批的企业聚集到转型升级中来。”最后,邵占维信心满满地说:“温州企业从来就不怕困难,一有雨水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我是非常有信心,再过若干年后,温州的新兴产业一定会像温州民营企业一样,在全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在播发邵占维专访的同时,浙江卫视还把镜头对准了“特灵轻工”、“聚光科技”、“优衣派”等转型升级的典型企业,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事例,展现出了温州民企在转型升级中的敏锐触觉和独特活力。

  浙江卫视以这样评价作为结尾:“在整合重组转型升级的浪潮中,现实的温州人正在改变‘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传统观念。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引导企业通过整合重组、开拓创新,使传统产业焕发生机,使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经历过国际金融危机,温州企业洗牌洗出了竞争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