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魂不立,城无魂不强。泉州从历史深处走来,绵长悠远的闽南忠义文化,始终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根脉。千百年来,闽南人讲究忠义,富有血性,光明磊落,为国家大义、黎民生计、道德尊严而轻生死、守名节者,大有人在。他们的人格魅力、不朽功勋,镌入史册,其精神之光亦永不熄灭,请看泉州市官方微信“泉州发布”发布的关于东田抗倭名将欧阳深的故事。
力战万余倭寇,欧阳深就义
在南安东田镇有明代抗倭英雄欧阳深的陵墓及其祠“昭毅将军祠”。欧阳深是一代名将俞大猷的同窗好友,欧阳深不幸在战场上为国捐躯时,朝廷为其立祠,俞大猷为之撰铭。
欧阳深,字德深,号东田,南安县东田人,生年不详。欧阳深年少时并不学武,而是修习儒学。后来,因为学业成绩优异,欧阳深被送入太学(即国子监)就读,并最终被留于太学任职。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倭寇到晋江岭后、南安卢内等处,遍焚民屋。更可气的是,七月,倭寇“出仙游大路截掳应试诸生,给票勒赎,不计其数”。此时的欧阳深眼见倭贼连应考的儒生都不放过,胸中怒火熊熊燃烧,立志要斩倭除寇,使百姓能回归安乐祥和的生活。刚巧此时副都御史王询征召闽人平倭,欧阳深二话不说,“仗剑而起,慷慨运筹,悬赏募兵”。当时的欧阳深在民间颇有威望,一听说是他在招募兵勇抗倭,泉州各地“悍勇艺能之士”纷纷响应,踊跃报名。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成功组建了起来。
欧阳氏族后裔描绘的欧阳深像(吴拏云 摄)
为荡平泉州府城附近的倭寇,欧阳深率部出击。据史载,欧阳深的军队“引药弩,歼数千倭”。当时欧阳深统率的部队不过数百人,竟能拿出“歼数千倭”的光荣战绩,不得不令人佩服。不仅如此,倭寇败走同安后,欧阳深又率部先是追敌至梵天山,后又追至长泰,对倭寇衔尾而歼,“两战两捷焉,由是威名日振振起”。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率军连续剿灭江一峰、李五观等倭军后,欧阳深被朝廷授予福建都指挥佥事一职,负责在泉、漳一带平定倭乱。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冬,经过欧阳深等将领的努力,泉州地区倭乱稍定。但是北边的兴化府(今莆田市)却迎来一场惨绝人寰的陷城屠杀事件,此即兴化城的沦陷。当时,兴化郡同知奚世亮、训导卢尧佐战死,副使翁时器、参将毕高、通判李邦光弃城而逃。由于倭寇的屠戮,兴化全城军民被杀达1万多人,有的家庭甚至人丁尽绝,“哭声连门、死尸塞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退出兴化府城,在崎头堡(今莆田埭头镇鹅村)结巢。福建巡抚游震得檄令欧阳深率兵前去剿倭。当欧阳深率军来到平海之东萧时,恰遇倭寇,斩敌首百余级,并乘胜追击。怎料,倭寇大部队四下来援,战况急转而下,欧阳深所率之部不过千人,被万余倭寇围住,敌强我弱形势十分明显。部将周冕等人都劝说欧阳深退兵以避其锐。但欧阳深因有檄令在身,高呼:“临难而退,非忠也!”与部将薛天申、周岳镇等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英勇殉国。
欧阳深的慷慨赴死,在令人扼腕叹息之余,也在当时极大地激发了明军的斗志。嘉靖四十二年四月,新任福建巡抚谭纶,召集俞大猷、戚继光和刘显等将领,三路夹击倭寇。此役,明军大胜,克复平海卫。朝廷在得知欧阳深壮烈牺牲后,“天子悼之,赐立祠祭祀,给棺殓费,荫子孙世袭指挥佥事”。欧阳深谥封昭毅将军。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四月,有司为之立欧阳将军忠节祠,泉州府知府万庆、同知谭维鼎、通判潘璘、推官钟崇文、晋江县知县谭启等为立《欧阳将军忠节祠记》碑。
小山丛竹—过化亭(林福龙 摄)
2018年,泉州城内在建设“小山丛竹”文化公园之时,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队从园区挖掘出了明代《都指挥欧阳公平倭碑》一方。石碑高3米多,宽1米有余。碑上所刻碑文,正是来源于赵恒撰写的《平寇记略》;而另一方《欧阳将军忠节祠记》碑,现今收藏于泉州市博物馆内。此二碑皆重现了欧阳深当年抗倭的不朽事迹。清末举人曾遒在《桐阴旧迹诗纪·读欧阳东田残碑》中称赞欧阳深“二枪中后歼二贼,慷慨就义真男儿。血洒河山气冲斗,忠悬日月身骑箕”。
来源:泉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