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坑窑址由南坑窑址和寮仔窑址2处组成,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坑窑址位于南安市东田镇南坑村、蓝溪村,已查明有宋元窑址30多处。其中南坑村的窑址分布于该村的枪仔岭、顶南埔、崙坪圹、大坝垵、格仔口等20处山坡上,范围绵延数里,面积约20万平方米,以烧青瓷、青白瓷为主,堆积层最厚达5米。创烧于北宋,约废烧于元末。与南坑村相邻的蓝溪村寮仔窑址,范围约80×80米,烧青白瓷,堆积层厚达2米,该窑场创烧于北宋,发展延续于南宋。
1977年,晋江地区(即今泉州市)文物普查队在南安进行普查,寮仔窑址被发现。普查队在东田镇南坑村的20处窑址及蓝溪村的寮仔窑址采集了大量的陶瓷标本,相关考古信息收录在《晋江地区文物普查资料·南安部分》。
2003年,福建省考古队对南坑窑址的格仔口1号窑,崙坪圹窑和寮仔窑分别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580平方米,揭露出三处长条形斜坡式龙窑窑炉遗迹,以及磉墩、窑门、道路等遗迹,并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和生产窑具。经考古调查发现南坑窑址和寮仔窑址的窑炉遗迹为典型的宋代龙窑,有福建迄今为止已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窑头、火膛及窑前工作面,窑底保存情况较好,产品有青、青白、白多种釉色,种类有碗、盘、冼、盒、碟、净瓶、罐、壶、杯、灯、烛台、砚台、水注、动物玩具等。胎质细腻,釉色莹润,多数产品有刻划纹。出土的许多陶瓷器确定为外销瓷品种,其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等地。发掘简报发表在《福建文博》(2008年第4期)。
南坑窑址、寮仔窑址自文物普查被发现以后,对它的保护就一直受到重视,省、地(市)、县(市)多次组织进行专门调查,文物部门及当地镇政府把窑址作为重要的文物点进行保护。
2004年底,在寮仔窑址窑炉上建保护棚,对寮仔窑址实施原址保护。
2006年,国务院公布南坑窑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竖立文物保护标志。
南坑窑址出土的大量陶瓷器和生产窑具,现保存在南安市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院等单位。
在南坑加冬井自然村山上古窑址边,至今仍然保存着一座始建于唐宋年间的南川宫。南川宫祀奉南岳帝君,附祀海神通远王的从神仁福王。据传说,这里就是当年窑工朝拜的圣地,南岳帝君及仁福王是窑工们祈求保佑的保护神。如今蓝溪畔上的溪西村,在那历尽沧桑的老榕树下,尚保存着一个古渡口遗址。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从前蓝溪两岸船只很多,解放初期尚有百艘以上。可见蓝溪的船运曾有过辉煌的岁月。
宋元时期,南安水陆交通便捷,特别是水运和港口尤为畅通。南坑一带所烧造的瓷器,便是从这里装船,顺着蓝溪进入晋江中游的西溪,到达泉州进行贸易或放洋出口。
随着各国文物考古及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以及国际间陶瓷研究专家、学者的互相交流,南坑窑所烧造的产品在国外不断被发现。如这里所烧造的篦点划花青瓷,即日本学术界所称的“珠光青瓷”,在日本就有大量发现;在菲律宾发现的就有这里烧造的篦点划花青瓷碗,青白釉瓜形盖罐、青白釉粉盒等。在其它国家,南坑窑的产品也陆续被发现,这些进一步印证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而今,沧桑巨变,当年窑炉的火焰已经不知道熄灭了多少岁月,当人们漫步于蓝溪畔上,看到的是河床上升了,流水干枯了,当年运载“珠光青瓷”的波光船影,再也看不见了。但作为在宋元时期泉州的主要外销瓷生产基地,以及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黄金时代,南坑窑址曾谱写过光辉灿烂的一页,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