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悠岁月的长河中,南安东田的陈营溪边,一块镌刻着 “明崇祯六年建” 字样的岩石静静伫立,它宛如一位沉默而坚定的历史守望者,无声诉说着一段跨越三百余年的动人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欧阳模,出身名门,乃是唐代泉州第一进士、著名诗人欧阳詹的后代,同时,他也是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欧阳深的长子。先辈们炽热的爱国精神,宛如熊熊燃烧的火炬,在欧阳模心中播下了为民奉献的种子。自欧阳模高中进士后,凭借卓越的才能和不懈的努力,政绩斐然,仕途顺遂,屡屡升迁。
时光如白驹过隙,欧阳模渐渐步入暮年,他带着对官场的眷恋与对故乡的思念,毅然踏上归乡之路。回到东田老家的那一刻,欧阳模径直来到 “昭毅将军祠”,在父亲的神位前庄重跪拜,言辞恳切:“不肖年老归家,虽已至烈士暮年,但壮心仍未磨灭,定要为桑梓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回乡后的欧阳模,宛如不知疲倦的耕耘者,全身心地投入到造福桑梓的事业中。他慷慨解囊,兴办教育,修建学堂,为家乡的孩子们点亮知识的明灯;他修桥铺路,让乡村的交通变得便捷通畅;他时常接济穷苦乡亲,为那些在生活困境中挣扎的人们送去温暖与希望,深受村民的敬重与拥戴。
一日,欧阳模前往郊外漫步。彼时,东田已连续一百多天未曾降雨,炽热的阳光无情地炙烤着大地,田野里三百多亩稻禾如同霜打的茄子,奄奄一息。欧阳模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如刀绞般难受。他的目光久久凝视着陈营溪,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若能在此处修一条水渠,建一座水坝,引来陈营溪水,灌溉这片干涸的田地,岂不是能拯救无数百姓于水火之中?想到这里,欧阳模沿着陈营溪畔开始了细致的勘察,一步一步,一条修水利的初步线路在他心中逐渐成型。
几天后,欧阳模走出府第,准备向乡亲们征求开渠引水的意见。正巧,他看到乡亲们抬着龙王爷的神像,手持高香,神色虔诚地跪在地上,祈求龙王爷降雨。欧阳模快步走上前去,乡亲们见是德高望重的欧阳模老先生,纷纷自觉地让出一条路来。欧阳模走进人群中央,声音洪亮地说道:“乡亲们,与其将希望寄托在龙王爷身上,不如我们自己动手,开渠造坝,引来陈营溪水,灌溉良田。” 随后,他条理清晰地向乡亲们讲述自己的勘察方案,言语中充满了自信与决心。
乡亲们听了欧阳模的话,群情激昂,纷纷说道:“欧阳先生,您真是我们的乡贤名宦!回乡之后,为我们老百姓办了这么多好事。如今有您带领我们开渠造坝,我们定能战胜干旱,引水灌田,夺得好收成,过上好日子!”
当日,乡亲们纷纷回到家中,带上锄头、铁锥等工具,沿着欧阳模描绘的治水蓝图,各村相互协作,分段开渠。工地上,热火朝天,白天,大家头顶烈日,挥汗如雨;夜晚,他们挑灯夜战,干劲十足。经过十天十夜的连续奋战,清澈的陈营溪水终于顺着水渠,缓缓流入受旱的禾田。干枯的禾苗如同久旱逢甘露的旅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一年,尽管遭遇了严重的旱灾,但因为开通了水渠,依然获得了丰收。
秋收过后,寒冬降临,正是农闲时节。欧阳模亲临工地,指挥乡亲们拓宽加固水渠。为了激励大家的干劲,他不惜拿出巨资,规定开一尺渠就发给一尺布。在欧阳模的带领下,村民们不畏严寒,艰苦奋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条长达 26 余里的水渠顺利开通。竣工那天,一位石匠怀着崇敬的心情,在溪边的岩石上镌刻下 “明崇祯六年建” 的字样,以此铭记这段难忘的历史。
南安知县听闻此事后,亲自带领官员来到水坝工地现场,祝贺大坝顺利建成。为了表彰欧阳模的功绩,知县还特意送来一块 “饮水思源” 的匾额,以表达对他的赞誉与感激之情。
时光荏苒,三百多年过去了,欧阳模修建陈营坝的故事,如同陈营溪的潺潺流水,在民间代代相传,永不磨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家乡的繁荣与发展而不懈努力。
(来源:清新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