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由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2024国际激光创新应用研讨会暨第十届中国激光市场高峰论坛》在上海龙之梦万丽酒店隆重举办,烟台财金集团旗下源禾资本投资的创鑫激光4200W大泵荣获金耀奖。此次评选结果经过行业用户网络投票,并由主办方邀请的激光领域权威专家、企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人士组成评委团进行评估,评选出的产品无疑都是在技术或应用上极具前瞻性、创新性和行业引领性。创鑫激光4200W大泵自发布后就引起了行业的热切关注,这不仅是创鑫激光核心器件技术的自我突破与进阶,更是国产激光技术的再一次升维。 秉持“器件先行”的战略方针,创鑫激光通过提升核心器件技术,推动激光器整机的升级迭代。当下市场客户对激光器的诉求是简单、稳定、高效,为此创鑫激光从“器件一体化”入手:从泵源一体化开始,通过增益谐振腔一体化、无源输出一体化,并打通外部配套与激光器集成一体,实现激光器的极致简化。 创鑫激光2007年开始进行隔离器整合,2012年以后把泵浦源、合束器、声光调制器、光纤输出头、光纤光栅、模式匹配器等光纤激光器件都实现了自产,在国内率先开创了激光器与核心器件垂直整合的模式。2021年创鑫激光开始在武汉研究院搭建光纤研发生产设备平台,目前已经具备光纤自产能力,把激光器件垂直整合延伸到了激光核心材料领域。从实现10W泵源的自研自产,到实现4200W泵源的自研自产,创鑫激光经历了十年的攻关克难与自我突破。
4200W大泵是创鑫在泵源激光耦合端采用集成的大泵方案实现的泵源耦合一体化,充分展现了创鑫“器件一体化”的领先技术优势。集合了一体集成(泵源壳体采用定制的轻量化合金材料,并一体成型而成,重量减轻50%以上)、三波长合束(采用915+940+976多波长合束技术,高效耦合,电光效率维持在54%以上)和直冷散热 (采用独立水道设计,将泵源、散热板一体化集成设计,实现了芯片直冷,业界首次实现板上芯片的概念)三大领先技术,并且每颗芯片都是独立光路和电路,不会因为一两颗芯片问题导致整个泵源宕机。 基于集成大泵技术的成熟,创鑫3000W以下中功率激光器只需要一个泵源光路,实现一纤一泵一机;而对于高功率万瓦而言,采用“热-光-力”一体的系统性优化方案,12kW只需要四个泵源光路,熔接点大为减少,激光器更为稳定,且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成本更低,更好地满足用户对激光器简单、稳定、高效的诉求。 以使用集成大泵的新一代G6代产品为例,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 G6产品的器件和熔接点,无论跟创鑫老款还是友商现款相比都减少70-80%,其重量和体积都具备一定领先优势,可以全力支持客户打造更独特的产品形态、更具差异化竞争力的设备,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研讨会环节,创鑫激光市场与品牌负责人曾剑锋受邀作了《创鑫激光引领焊接工具新革命》的主题演讲。2020年创鑫激光发起“万瓦风暴”开创了万瓦切割赛道,随着友商们的蜂拥而入,万瓦切割迅速发展成了红海市场,友商们一味地拼价格,无限叠加比功率,进入“自残式”的内卷。激光器厂商利润一再被压缩,疲于内卷而无法分身钻研技术创新;设备集成商受制于激光器技术的同质化,无法实现设备应用的差异化,也只能困在同质化内卷中无法自拔;终端用户看着时不时降价的设备不敢下手,生怕今天采购的设备明天就降价,工厂一个月利润又打水漂。 曾剑锋在演讲中表示:作为万瓦切割的开局者,创鑫激光也差点把自己困在局中,幸而在公司高层领导的高瞻远瞩布局下,创鑫激光再次于困局中开新局,开创激光焊接新赛道,并通过“三剑合璧”的战略布局,全面打通赛道。 桓日主打蓝海工具类和消费类激光产品,推动激光焊接从工业级到工具级的普及;宝辰鑫则主要专注激光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激光解决方案,包括工艺支持和技术服务等;创鑫激光作为桓日和宝辰鑫的坚实后盾,则致力于提升激光器核心技术,实现激光器这一核心部件的集成化、小型化、智能化,推动激光焊接的多元化、差异化发展,为其提供核心动力支持。同时桓日和宝辰鑫也可以将一线应用经验反哺到创鑫总部研发平台,为技术研发升级提供方向指导,三方互为支撑引领焊接工具新革命。 会上曾剑锋还提到了创鑫激光重磅推出的紫笛“数字光斑”技术,面对当下工业智造的高端化、多样化加工需求,现有的激光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全面性的加工要求。创鑫紫笛数字激光的研发目的是将当前的模拟激光数字化,把原来的单个光斑离散化,实现数字化的精确可控,每个光斑像素点均可以独立控制,最终可实现任意光斑及实时变换,极大满足激光加工的差异化需求,让激光从“金属硬质刀具向激光数字刀具转型”。 最后曾剑锋表示:创鑫激光是一家技术型企业,我们深知技术创新才是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所以创鑫激光孜孜不倦地钻研技术深度,用实实在在的激光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满足不同领域的激光应用需求,开创国产激光产业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的未来,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增添更多新质生产力! 来源:源禾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