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盛夏,上海凯泉工业园的培训室里,空调压不住满室热忱。台下,37岁的林凯文身着藏青色衬衫,将一纸纸“结对牵手”证书递给新入职的大学生和他们的导师。镁光灯闪过,他眼角的笑纹里藏着某种笃定——这看似寻常的"师徒制",将在未来几十年里成为凯泉人才体系的筋骨。
第 3 期
以人才泵动未来
时间倒回1995年3月,上海汶水路800平方米的办公楼内,一场静默的“革命”已悄然发生。林凯文将“招聘启事”贴在《新民晚报》上,白纸黑字写着“大专以上学历”。这在温州瓯北难以想象的场景,却在上海激起回响:短短几天,办公楼门口排起长队,十余名大学生挤进办公楼,成了凯泉第一批“科班军”。
“在温州,我们连图纸都要向国企汇款购买;到了上海,我们直接把方案送到客户桌上。”林凯文至今记得,当戴着眼镜的业务员背着资料袋穿梭于工地时,国有企业的供销科还在办公室“朝南坐”。一位老员工回忆:“客户一早打电话要参数,我们骑着自行车就送过去——国企的人说我们疯了,可第二年,他们的业务员也被逼着跑工地了。”
这种“贴着地皮生长”的攻势,让凯泉在上海市场的夹缝中撕开裂缝。1995年底,企业销售额突破千万。
1996年初春,北京一场建筑行业会议改变了凯泉的轨迹。当林凯文看到各省代表争抢项目批文时,他意识到:上海的高楼只是浪花,全国的基建才是潮涌。连夜返沪的火车上,他掏出笔记本写下招聘计划。回到汶水路办公楼,林凯文开始招聘新人,组建了一支年轻的销售团队,奔赴全国各地推销产品。这种直接面向客户的销售模式,在当时的水泵行业中并不多见。
数月后,近百名新加盟凯泉的年轻人,背着塞满技术参数表的帆布包,踏上了开往全国各地的绿皮火车。他们穿梭于各大城市的设计院、市政工程单位和建筑工地,拜访客户、讲解产品、争取订单。当年年底,凯泉销售额飙至6000万,林凯文把管理层叫到办公室:“明年开始加大培训预算——战场上可以丢订单,不能丢人才。”
如今,再回看那张泛黄的老照片,回想这些年结对的大学生,有人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有人走上了管理岗位,成为公司高层。当被问及管理秘诀,林凯文表示:“办企业就像造泵,人才是转起来的那根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