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祖梁哲贞渡海迁台两百年后,带着“梁哲贞公派家谱”的裔孙梁铭松回到祖籍地——南安翔云。在象山梁氏宗祠门口,他笑得像个孩子,因为今天他不仅人回来了,还找到了自己的世系。
梁铭松在宗祠前
“在这里,找到了。这是34世哲贞公,这是35世德蔚公、36世有六个兄弟,名字都对上了。”平日里寡言的梁铭松说,之前也曾找过族谱,可惜未能查证。此行,他抱着找不到族谱也要回祖地看看的心意,不曾想竟然找到了,“真的是意外之喜。祖宗显灵了!”
与宗亲一起查阅族谱,确认世系
“34世哲贞的裔孙、台湾宗亲铭松回来行上香礼。”此时,梁氏大宗祠里,梁铭松将三炷香供奉于祖先牌位前。
上香
铭松与堂叔梁建筑拿著1931年的《梁氏家譜》合影(施明发 摄)
与宗亲合影
“大约在1758年,第34世梁哲贞迁台,后来返乡结婚生子,再携子德蔚返台。”同行的台湾博物馆原馆长施明发先生也难掩激动,他说,是梁氏宗亲及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各方共同努力,第40世梁铭松终于实现了两岸族谱对接的心愿。
曾访问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施明发、梁铭松一行对闽台缘博物馆对两岸族谱对接的贡献表示感谢。“这次的情况跟上回有点类似,就是两岸族谱上用的是闽南语的同音字‘蔚’和‘鬱’,需要仔细识别和判断。”施明发先生说,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这方面很有经验,总能很好地帮助解决问题。原来,两年前,施明发先生曾给时任闽台缘博物馆馆长陈伟平写信,寻求帮忙查找梁氏“玉养”名下完整世系;闽台缘文献信息中心同事到翔云查到了“玉勇”的世系。经判定“玉养”“玉勇”就是同一个人,属闽南语同音字。
以族谱为桥,以血脉为亲,海峡两岸的宗亲越走越近、越走越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