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赖香珠 黄奕群
通讯员 柯琳琳 张雅媚 文/图
16日上午,翔云镇举行泉州市南安市党史教育基地——中共磜头地下党(头梅村)革命旧址揭牌仪式。
泉州市南安市党史教育基地——中共磜头地下党(头梅村)革命旧址揭牌
记者了解到,这座革命旧址是一座三落古大厝,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27年。
这座革命旧址背后,述说着怎样的峥嵘岁月?翔云镇又是如何保护传承利用这一红色资源的?昨日,记者来到现场,倾听这座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
革命斗争中的“红色符号”
“这座古厝背后的故事,要从1945年说起,那一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政权不接受中共提出建立联合政府,发动内战导致民不聊生,苛捐杂税繁多。为反抗压迫,居住在三落古大厝的廖金榜、廖四错找到了地下革命武装党组织,秘密成立抗征队,开展地下革命活动。”昨日,这段红色革命故事在头梅村敬老助困协会会长廖景成的讲述中徐徐展开。
成立抗征队后,廖金榜等人聘请来自安溪官桥上宛村的武艺高手廖衍庆教习武艺。以习武为掩护,抗征队经常利用夜间在三落古大厝开会,研究制定反抓丁派款、抗苛捐杂税的方案。
1948年2月,中共南安边区工委指派翔云地下党组织委员到磜头村(头梅村旧称)发展党员,吸收居住在三落古大厝的廖金榜、廖四错、廖当尧、廖先齐、廖规矩为磜头地下党的第一批党员。地下党依托三落古大厝错综复杂的49间厝开展活动。同年6月,中共磜头地下党支部在三落古大厝举行成立仪式,廖金榜任党支部书记兼武工小队长。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党支部陆续发展地下党员12人,抗征队也升为武工队,后来改编为游击队。
从此,三落古大厝便与中国共产党安南同边区地下的革命历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安南同边区地下革命斗争壮烈史诗中的一个红色符号。
让“红色血脉”活起来
据了解,头梅村三落古大厝革命旧址建于清朝乾隆末年。该建筑规模宏大,总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是闽南典型的五间张双边护厝红砖建筑,面阔五间三进,左右两旁各有护厝,右边护厝又有“重护”,称为“三落三护龙”,厅、房、过水亭子达49间,又称“四十九间大厝”,前有池塘后有花园,配套书房棋盘厝,是革命老区翔云镇仅存的一所规模庞大的古民居建筑。
“根据专家评估,无论从建筑技艺、建筑形制,还是从红色史迹来看,三落古大厝都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它不仅是文脉的象征,还见证了解放战争时期安南同地区的烽火硝烟以及革命先辈英勇斗争的历史,所以我们应该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血脉’活起来。”从小在三落古大厝长大的廖景成,不仅参与红色革命历史的整理收集,还积极发动、争取资金,推动三落古大厝人居环境整治和保护修缮工作。
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中共磜头地下党(头梅村)革命旧址修缮工程也将正式启动。“除上级拨款以外,头梅村也自筹100万元,助力该革命遗址修缮工作,预计总投入约500万元。”廖景成介绍。
记者了解到,修缮方案将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三落古大厝基础地面、墙体、大木构架、屋顶等部分进行修缮。
“接下来,翔云镇将强化党史学习宣传教育,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翔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炳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