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王辉杭,男,1993年11月出生,翔云镇黄田村人。2012年考入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20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院及国家发展研究院,取得医学学士学位及经济学双学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学专业,取得临床医学眼科学博士学位。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北京大学医学生奖学金及社会工作奖等。
2020年,参加福建省委组织部引进生选拔,考核通过并加入医疗卫生类引进生,目前就职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眼底病及眼视光学方面的研究和临床工作。目前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1项,主持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1项,擅长眼睑肿物切除术、眼外伤缝合、眼底氩激光光凝术,后发障YAG激光,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术等。
“王医生有急诊,小孩眼睛弄到洗衣粉了。”“王医生,有小孩眼睛进沙子了,那边叫不到车,要麻烦您和救护车去接一下”……夜幕降临,位于泉港区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闽南分院却依然灯火通明,眼科值班室里,王辉杭仍在忙碌着。 王辉杭是一名眼科医生,从就读北京大学开始,这位90后就与“眼睛”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他毅然选择成为了一名光明守护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眼科专家,了解他守护眼病患者“睛”彩世界的故事。 “不同于大外科、大内科,我们眼科就是小科室,但是我相信再小的科室,也有他的作用,就像蚂蚁虽小,也有它的使命,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外人看来眼科也许“毫不起眼”,但在王辉杭心中,却是特别了不起的学科。 就读于北京大学时,王辉杭就对物理光学理论产生了特别的兴趣。“而眼睛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光学仪器’,当时选择第二学科时,我很坚定地选择了眼科学专业。”就这样,王辉杭与眼科结下了不解之源。 之后的实习经历,更让他坚定了“眼科之路” ,决定成为一名光明的守护者,有了这份执念,王辉杭取得了临床医学眼科学博士学位。2019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当住院医师的时候,王辉杭所在的诊室来了一位特殊的眼病患者——37岁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 虽然时隔两年,王辉杭仍然记得初见这位患者的那一幕。“这位37岁的青年,因为视网膜病变导致一只眼睛无光感,而另一只眼仅存微弱的光感,只能感受昼夜变化,他搭着母亲的肩膀,以母亲为‘拐杖’,来到医院求助。” “如果我是他,亲人去世了,怎么独立生活,那应该是一种强烈的孤独感。”王辉杭告诉笔者,视力是划分等级的,原先患者的视力仅存的光感,通过手术后,他可以看到数指,直接进阶了两个等级。“这意味着他生活可以自理了,家人不用再有后顾之忧!” 术后的那张笑脸和感激的言语,仍深深印在王辉杭脑海中。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从事眼科的决心。“能通过我所学的技能,为人们带来一丝光亮,何乐而不为呢?” 从今年9月份被派驻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闽南分院,王辉杭已经在泉港“驻扎”了三个月。 深入基层的这几个月,遇到泉港疫情爆发,他和医院的医生们组成专家组,将诊室搬上直播间,通过“健康云守护”网络直播,认真细致地为封控区及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群众,提供健康咨询和医疗救助服务,在线守护群众健康“绿码”。 “真要谢谢王医生,如果不是他,我现在还痛苦着呢!”8日,到医院复查时,家住泉港的刘阿伯连声点赞。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20多天前,刘阿伯与人起冲突,眼睛被打了一拳,因为没外伤就不以为然。没想过了几天,觉得头晕脑胀,一直呕吐,症状就是视力越来越差。 刘阿伯先到村里的卫生所就诊,打了消炎止痛药,也未见起效。之后他又来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闽南分院外科就诊,做了脑部CT检查也没发现问题。“王医生,你要不要帮忙看下一位患者,他的情况是这样……” 听完情况,王辉杭立刻赶到外科诊室进行检查。“我判断是外伤性青光眼,果然一检查,眼压非常高,达到了59mmHg,正常人眼压范围才10-21mmHg。” “阿伯,您输个液,就会好很多了。”“这样就能好?我去其他地方打针也不见好呀。”刚开始,阿伯半信半疑。“没关系,一瓶才3.5元,您输一瓶试试,没效果再不输也不迟,行不?”面对老小孩般的阿伯,王辉杭耐心地“哄”了起来。 不出所料,输完液后,效果立竿见影。“真是舒服多了,疼了那么多天,吐了那么多天,要是早点来找你就好了。”“这是我应该做的,看到你能这么快恢复健康,我也就放心了。”王辉杭不好意思地回应道。看着阿伯脸上舒坦的笑容,王辉杭更加认识到了医生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未来,王辉杭也有了长远的规划。“打算5-10年内在福州学习深造,尽可能掌握更多技术,积累医疗经验,提高科研学术素养,往后也可能会考虑回到家乡工作,更好地服务家乡人民。”王辉杭表示,他将在眼科路上“精益求精”,怀着对工作的执着追求和对病人的满腔热忱,在眼科领域取得一系列成绩,成为备受患者信赖的眼科专家,做有温度的“光明使者”。“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这扇窗户是需要守护的,我愿做那束照亮这扇窗户的光,守护他们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