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常常与父亲交流探讨教学(陈灵摄)
翔云镇地处南安山区,驾车从南安市区到翔云镇区需要约1小时,再到较偏远的村庄则需更长时间。在73岁退休教师卓琼林的记忆里,小时候村里受教育的村民不多,因此身为教师的父亲受到村民们的敬仰和爱戴。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也成为一名老师,扎根山区教学一线40载。他立于三尺讲台前辛勤耕耘的身影亦感染了儿女,他们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成为照亮山区孩子前行的航标灯,一家三代人为了教育事业奉献出各自的青春年华。他们一家近日被评为2021年度泉州市“教育世家”。
工资微薄生活拮据 仍帮困难学生垫学费
“祖父是忠厚的农民,而父亲卓振恭和叔叔都是老师,这在村里是非常令人自豪的。”卓琼林说,父亲从教28年,以校为家,甘于奉献。1968年,20岁的他在父亲的影响下走上讲台,到翔云中心小学任教。“那个年代受经济条件限制,山区儿童的教育容易被忽视。”他回忆道,当时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等虽才几毛钱,但仍有学生交不起这笔费用。
当时他一个月工资14元,父亲患哮喘病需长期服药,妻子在家务农,3个孩子仍年幼,全家的生计依赖他微薄的工资。“我们一家人睡草席,草席中间烂了个大洞,扫一扫接着睡,孩子们都穿着破衣服。”谈及此,他的眼眶湿润了。在生活极其艰辛的情况下,看到交不起学费的孩子渴望上学的眼神,他常常帮他们垫付。
改革开放后,有人建议他改行,但为了山区孩子能接受良好教育,他坚定地与孩子们站在一起。从教40年里,哪里有需要,他就到哪里去,全镇13所小学里他待了6所,先后担任科任老师、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他的敬业精神及所取得的教学成绩,广受学生、家长赞誉。他所教过的学生中,有翔云第一个博士生、第一个复旦大学学生等。令他感动的是,不少学生成年后还惦记着他,年年来拜访他。“有一次摩托车发动机坏了,偶遇的一名学生主动帮我推车上坡。还有一次深夜,突然接到一个已外出做生意的学生的电话,他说:‘老师,我非常想念您,现在回首,您当年的批评教育对我帮助很大。’”
▲卓淑玲老师注重创新教学方式,令课堂生动有趣。(受访者供图)
女儿小学时立志从教 望成为父亲那样的老师
在大女儿卓淑玲儿时记忆里,父亲是全能的,“每个学科都能教,唱歌、弹琴、绘画、书法、体育样样都会,家务活、农活也不在话下。”她说,学龄前,父亲就教她背古诗,“教我《悯农》时,他先让我背下。农忙时节再带我到田地里感受农民的辛勤,教会我爱护粮食、勤俭节约,我印象很深刻。”
上小学后,她便立志要好好学习,成为像父亲那般厉害的老师。在她的刻苦努力下,小升初时她考出翔云学区第一名的好成绩。父亲为了让她圆教师梦,借钱供她升学。1993年,19岁的她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也到云山小学这所祖父、父亲都任教过的学校做老师,“所有科目都教,直到后来到翔云中心小学才教语文为主兼其他学科。”
父亲儿时教她《悯农》的方法,她也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古诗结合具体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28年里,她始终注重创新教育模式,让课堂灵活多变、趣味横生,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知识。
幼年旁听父亲授课 长大深耕体育教学
小儿子卓成哲则在幼年时便常跟着父亲去上班。“四五岁的我‘旁听’父亲授课,看着一大班子学生跟着他念书。长大后回想这个场景,觉得教书育人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他说,家中的祖父、父亲、姐姐先后成为老师,在潜移默化中,他也决心从教,初中毕业后报考了师范学校。
在校时,他的体育成绩引人瞩目。“上世纪90年代后期,山区中学的体育老师欠缺,翔云中学3个年级只有1名专职体育老师。当时的校长了解到我在体育方面的特长,便动员我毕业后到学校做体育老师。”他答应了校长,并从1998年至今做了23年体育老师。他还兼任过生管人员、保卫干部,每个岗位都兢兢业业,在体育科目上取得不俗的教学成绩。2019年我市体育考试正式记入中考总分,翔云中学这年的体育中考成绩平均分居南安市第二名。
算起来,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教龄已达119年。“我外孙女目前就读于幼儿教育专业,已经取得教师资格证。”卓琼林笑道,如果外孙女毕业后也成为老师,便是“第四代”,这样的家风传承令他十分欣慰和自豪。(来源: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