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文辉
人生在世,故事多多。一段温馨的南安翔云行,让我刻骨铭心。
30年前,我毕业分配到南安翔云中学任教。当年,英都到翔云不通班车。驻足英都秋芦桥头,迎面是崇山峻岭,从秋芦到翔云尾格十多公里路程,一步比一步高。坎坷不平的盘山公路,翻山越岭,蜿蜒而上。这弯弯曲曲的山路,又前不着村,后不挨寨。路上渴了,也只能捧几口山泉水解渴。我在翔云中学任教的几年间,在这条路上,不知走过了多少个来回。那一番风雨一番难的跋涉之苦,至今想起,历历在目。
1984年初冬的一天,我赶早起程,经英都步行至秋芦桥,正为高山仰止兴叹。这时,一辆小轿车在我身边慢慢停下,一位女性司机探头询问:上翔云吧!我说是的。上车吧!司机真诚地招呼我。
年青貌美的司机,捎上素昧平生的路人,以今日世俗的眼光来看也许不太可能。但在那时代,在那路难行的偏僻山区,却也在情理之中。总之,是缘份让我的人生之旅拥有一段与美女司机同行的温馨时光。
司机姓陈,今儿打从泉州出差翔云,接几位旅居海外侨胞回泉州。交谈中,我不时抱怨着山区教书之苦,哀叹行路难,述说着同是大学毕业,同学进城,我却上山做教书匠的失落感。当然,有时,我也会以人才支边的使命感自我安慰,自我消弥满腹牢骚。后来,有一个在城里中学任教的教师,因违纪受处分,被调到翔云中学任教,这事在我心里漾起阵阵涟漪,难以平静。于是,心里就很为自己的待遇叹息不已。听着我的诉苦,小陈慰籍我说:有山必有路,有路必有车。那里有学校,那里就有老师与学生。山区不能没有教育,不能没有教师。一席肺腑之言,宛如习习春风,绿了我的心田。我不禁端详着近在咫尺的小陈,敬畏、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我心胸豁然开朗,就山南海北、如数家珍地叙说着翔云的好。山清水秀,冬冷夏凉,民风淳朴,村民们尽管家底薄,但待人热情,每每到同学家家访,家长们都把我们捧为座上宾,泡茶,煮鸡蛋面线,让我很是感动。翔云是革命老区,无数壮怀激烈的革命斗争故事,可歌可泣,让人激动,催人奋进。车至翔云尾格,我还不忘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行人沿着尾格天梯般的三百多级石阶艰难往上爬,累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的艰难情景。小陈听得津津有味似的,不时会心一笑。这一路山高水长路途远的话语,洗净了我浮躁的心扉,拨动着我相见恨晚的思绪。
车进翔云,引来路人驻足的目光。当小车停在翔云乡政府门口时,几位乡政府干部也职业性地靠拢过来。一见下车的我与小陈,他们那一脸的疑惑不解,实在叫我惊诧不已。也难怪,我虽然比一般教师多了一层学校团书记的光环,但何以能有美女司机相伴翔云行,这在世俗的眼里,在那个年代,无论如何也有些许不可思议。
时过境迁,如今,英都至翔云已有了宽敞的水泥公路。南安直达翔云班车,很是顺畅。车水马龙的小车、摩托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山乡巨变,已然把我的故事酿成陈年老酒。但不知怎地,时至今日,我心依旧思念着那一次温馨的翔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