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榕光
南安市翔云镇头梅村的高梅脚自然村,有一座建于清朝乾隆末年的古式三落大厝,俗称“大三落祖厝”。该大厝为闽南典型的“皇宫起”建筑形式,面阔五间三进,左、右两旁各有护厝,右边护厝又有“重护”,称为“三落三护龙”,总共的厅、房、过水亭子竟达到49间之多,故又称“四十九间大厝”。大厝前面有正埕、副埕、半月型池塘,左右边及后方均砌有“花台”。规制完整,气势恢宏。旁边还建有“棋盘”厝、书房。形成具有耕读传家文化氛围的建筑群体。头梅村古代称“磜头”,属于南安县的二十八都,二十八都辖今之翔云全镇及东田镇的大部分,都是山区,如此弘大的民居建筑十分罕见,故自古有“廿八都二幢半大厝”的说法,而高梅脚“大三落祖厝”则是这“二幢半”大厝其中首屈一指的一幢,也是革命老区翔云镇现在仅存的一所规模庞大的古民居建筑,因而闻名遐迩。
(高梅脚“大三落祖厝”全景)
(200多年的古厝历尽沧桑)
多年来,人们一直赞叹在古代农耕时代翔云山区有此民居建筑,称赞它建筑规模之宏大,布局之有序,工艺之古朴。然而,很少人知道,这还是一座与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有紧密关联的红色遗址。
1945年,居住在“大三落祖厝”的廖金榜、廖四错就与党领导下的安南同革命武装组织有联系,1947年8月14日秘密成立抗征队,并聘请拳师来“大三落祖厝”以教习武艺为掩护,开展地下革命活动。1948年2月,中共安南同边区工委指派翔云地下党组织成员到磜头发展地下党员,吸收居住在“大三落祖厝”内的廖金榜、廖东尧、廖四错、廖先齐、廖规矩为磜头地下党支部的第一批党员,以“大三落祖厝”有错综复杂的49间房为优势作为地下党支部及游击队的活动据点,并迅速把地下党员发展到12人,把抗征队升为武工队,队员14人。1948年8月,中共磜头支部在“大三落祖厝”举行成立仪式。从此,高梅脚的“大三落祖厝”就与中国共产党安南同边区的革命斗争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磜头抗征队 1947年的老照片)
此后,头梅地下党支部、武工小队(后改编为地下游击队)多次在这所“大三落祖厝”内秘密召开会议,策划开展地下革命斗争活动。1949年4月26日参与解放翔云、1949年5月22日参与第二次解放英都、1949年8月28日(农历闰七月初五)参与解放安溪县龙门乡桂窑等惊心动魄的战斗,都是在这座“大三落祖厝”内召开会议部署后出发的。高梅脚“大三落祖厝”成为中国共产党安南同边区地下革命斗争壮烈史诗中的一个红色符号。“大三落祖厝”的儿女,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1979年,老地下党员廖四错,被邀请参加古田会议召开五十周年纪念大会,重温党的战斗历程光辉岁月。
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岁月,高梅脚“大三落祖厝”这座记载了历史沧桑的古民居建筑,所幸建筑主体基本保存完好。2021年4月20日,中共南安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南安市民政局、南安市六旅局联合发文,确认头梅村高梅头大三落祖厝为“磜头地下党支部旧址”,宣布为南安市革命遗址,加以保护。
2017.7.1
(南安党史关于磜头地下革命斗争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