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榕光
一、峻美山川
虎啸龙须动
鹿鸣象运开
这是古代留传下来的位于南安市翔云镇的龙须岩的一副对联。
这副对联嵌入两个地名。上联“龙须”即龙须岩,龙须岩是南安西部古刹,远近闻名。而下联“象运”即是翔云镇的古地名,现在却鲜为人知了。
翔云,古称“象运”。清康熙版《南安县志》记载:“翔云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属二十八都。又名象运山,以其形高大如象。……山下有岩曰龙须,石罅中有龙须草,泉循草滴,因名”。
可见,翔云最早的地名叫“象运”,是因山形如象而得名的。至宋代,有文人把象运山雅化为翔云山 ,因“象运”与“翔云”相谐音,且有文人雅士为之撰写一副冠头对联:
翔鸟乘风飞万里,
云梯联步上九霄。
因而,象运的书面表达就有了“翔云”的雅号,但在口头上,还是习惯称为象运的。比如,每五天一次集市贸易的“墟日”,就一直被称为“象运墟”。
翔云自宋以后的行政区域建制,一直隶属于归善乡的经善里。元代将经善里划分为二十七都和二十八都,翔云属于二十八都。二十八都辖有翔云、东田两大片,因地势有高低之分,故又有“顶廿八”和“下廿八”之说。东田、西坑等乡村俗称“下廿八”,象运、沙溪等乡村则俗称“顶廿八”。民国初年建象运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改为翔云乡。1949年共和国成立初期,以区为基层行政区域,翔云与东田、英都同属第二区。1953年,建第三区,翔云与英都划为第三区,又称英都区。1958年,英都区建立政社合一的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易名英都人民公社。1970年11月翔云从英都人民公社析出,成立翔云人民公社。1984年9月建翔云乡,1992年2月改为翔云镇。辖原来属于“顶廿八”的翔云,金安、东山、梅庄、黄田、头梅、翔山、云山、椒岭、福庭、沙溪、圳林12个行政村,面积69平方公里,人口2万6千多人。
翔云镇是南安西部的山区。西端与安溪县龙门镇毗邻,南端与厦门市的同安区接壤,北通安溪县的凤城镇。境内多山,群峰叠翠,山势险峻,平均海拔600多米。耕地都是梯田,层层叠叠,常年云遮雾绕,蔚为奇观。昔人曾有“翔云山道难,云中走雾跌”之说,形象地描绘翔云山高势险之非凡景象。位于沙溪村的云顶山,海拔1175.2米,是南安市最高的山峰,山上有国务院立的“南安”“安溪”“同安”三角形界碑。晋江西溪最主要的支流——英溪,发源于此。
沙溪村是安(溪)、南(安)、同(安)交界的最高山村,虽然地属偏乡僻壤,却因山川秀丽而遐迩闻名。近年来,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花洋头盛开的杜鹃花、岩湖山奇特的“地下洞”、尾湖山千奇百怪的“蜜婆”洞(蝙蝠洞)、被南安市定为“名木古树”加以保护的顶沙溪水尾千年猴枥树、岩下至上寮溪涧形成的多级瀑布,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美景。
翔云因其山高雾多,历史上还曾经是著名的茶乡。有清以后,产于云峰山的乌龙茶,曾经是老一辈海外华侨缅怀故乡的标志。椒岭村则因成片种植茶叶而在1960、1970年代蜚声南安,种有“铁观音”“本山”“茗花”等品种,尤以“茗花”(俗呼“毛蟹”)为著名,屡次在泉州、南安的茶叶赛事中得奖。在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椒岭茶叶不但供应本南安,还通过南安茶叶公司出口外销。
因山涧有龙须草而得名的龙须岩,始建于唐武宗六年(公元846),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古刹。岩寺背倚悬岩峭壁,面临梯田陡坡。风景险峻而壮美。又因座南朝北,日照时间较短,酷暑季节也不热,气候凉爽宜人,是天然避暑胜地。历史上曾有明代张瑞图题匾“龙须古地”,清代安溪李清鸣题匾“蓬莱仙鉴”,王玉书题匾“甘霖慰望”,以及无名氏留题名句“月来阶下花呈影,雨过庭前草滴泉”等。所有这些都印证了龙须岩确是非同凡响的泉南名胜。1990年代,龙须岩因一场火患而化为灰烬。尔后,重建之龙须岩扩大规模,气势雄浑,更为壮观。
二、峥嵘岁月
翔云虽然山川峻秀,但毕竟山高林密,土埌贫瘠。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先民们吃苦耐劳,勤奋开发,用血和汗书写着谋生存求发展的动人史诗。这部史诗,无法用文字体现,却在无穷的记忆里代代相传。
历史绝不因为文字资料之不全而湮灭。软件(文字资料)之缺失有时却可能因硬件(某种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之存在而彰显。在翔云,现在有二座建筑物,就颇具代表性。
1989年10月,来自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祖籍翔云的华侨及侨眷属100多人,隆重举行翔云镇第一届华侨、侨眷属代表会,同时举行翔云华侨大厦落成庆典。许多老年华侨激动万分,热泪盈眶。他们之中,有的已是二、三代侨生,祖先是如何翻山越岭、漂洋过海而到达异国他邦的,只有当他踏上祖籍地,才明白父辈的奋斗历程是何等之艰难。自清以后,多少翔云人为了生存,抛妻别子,远涉重洋,多少人客死他邦,留下的一句话是:“我们的祖家是南安廿八都象运乡”。这座称为“翔云侨联大厦”的建筑物现在看来有些简陋,但它却成了翔云在海外5万多侨胞的故乡标志,心灵家园。写在它背后的,是一部悲欣交集的华侨史。
梁后宙(1884—1975),清光绪二十二年出国,定居新加坡,从做牛车生意发家,成为开发林厝港的拓荒者,他招募工人,开垦荒地,修公路,造码头,建街路。因此,英国殖民政府将林厝港的一条路命名为“梁宙路”。抗日战争爆发后,梁后宙因在新加坡积极筹款支援祖国抗战而受日寇迫害,一家37口遭日军枪杀,其中35人殉难。只有梁后宙和他的第二儿子逃出,绕道回国。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颁给梁后宙一枚胜利勋章,并以“一门忠义”褒词隆重表彰,还为他在抗战中殉难的家人撰写《忠烈梁氏三十五人墓志铭》。抗战胜利后梁后宙重返新加坡,对抗战后马来西亚、新加坡的经济建设多有贡献,获得英国女王颁授O.B.K勋章。梁后宙的一生,让我们看到翔云在海外华侨奋斗的一个缩影。
翔云的另一座标志性建筑物,是南安县人民政府1958年建立的“翔云烈士纪念碑”。这里,记载了革命老区翔云的光辉岁月。
翔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是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活动过的地区。1935年,中共安同特支在翔云秘密组建农会。1939年发动了一次震动南安的群众性抗暴斗争。1947年,中共安南同工委翔云区工委成立,下辖翔云支部,梅庄支部,椒岭支部,并建立翔云武工队,发动群众“反三征”,开展武装斗争,创建游击根据地,1949年4月26日翔云武工队在中共安南同工委的领导下,举行福庭暴动,一举推翻翔云乡公所及其所属的保甲政权,解放了翔云乡。这是中共安南同工委领导武装斗争建立的第一个乡政权。以后,又在党的领导下,参与解放安溪,解放英都,并为巩固红色政权,多次粉碎敌人的疯狂反扑,迎接南下解放大军进入南安。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在翔云这块鲜红的土地上共牺牲了11名革命战士。他们的事迹,将随着这座纪念碑而永垂。
三、锦绣前程
改革开放以后,翔云镇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全镇面貌焕然一新。昔日的穷乡僻壤,变成了美丽的宜居山村。现在,村村通水泥路,公路直上云端,汽车在雾中穿行,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电话及移动通信。
在翔云,人们不知道什么叫污染,山清水净,连他们朝夕使用的电力,都是用清洁能源发电的。丰富的水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全镇有12个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5060千瓦,年发电量1500万度。近年来又在沙溪兴建了风力发电场。
在农业生产方面,翔云镇因地制宜,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自2005年以来,试行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扶持培育“一村一项目”的优质农产品开发,如:椒岭的茶叶,沙溪的红豆杉苗木,翔山的酸笋等等。
在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翔云山区人民告别了承袭几千年的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农耕时代。他们走出山坳,投入改革开放的浪潮。务工经商,新人辈出。
2011年,又传出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翔云商会隆重成立。创建翔云商会的卓先生,是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但在北京已是事业有成,是一个公司的董事长。商会拥有300多名会员,是翔云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工商贸易界的精英人物。商会的宗旨是,为天南地北的翔云人搭建交流平台,凝心聚力,为繁荣家乡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献计、献策、献力。
……
翔云,南安西部飞翔的云。这片云,多姿多彩,展示了翔云人民奋斗的英姿,昭示了翔云未来发展的美景!
(本文是廖榕光2010年应《泉南》会刊主编黄通兴先生之约而撰写的专稿。曾在2011年3月16日的水暖阀门网网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