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悠岁月长河之中,翔云东山村的院林山之阳,静静隐匿着一处神秘的所在——禄寿院。
这座坐北朝南的古老寺院,宛如一颗蒙尘的明珠,散发着清幽雅静的气息,作为翔云民谣“一洞二院”中的二院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故事。
溯源历史,《象山梁氏家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丝探寻禄寿院起源的线索。其上记载,象山梁氏十二世梁珍祥,于宋宝佑年间富盛缘建三年幼毕 。
然而,关于当时所供奉的神佛,因缺乏详实史料记载,已难以确切稽考。如今,我们只能凭借遗留的建筑规模、石槽等残迹,以及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去拼凑那段遥远而模糊的历史片段。
从现存的遗址不难想象,当年的禄寿院是何等的气势恢宏。其两侧地势开阔,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愈发衬托出禄寿院的磅礴大气与豪华壮观。
主体部分由三落大殿构成,附属建筑亦是一应俱全,钟鼓楼、藏经阁、禅(庵)房、厨房、马棚等,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院墙采用白色花岗岩精心打造,工艺精细;石盆、石槽皆由整块白色花岗岩雕琢而成,表面平坦,工艺精美,尽显匠心。
田中的石槽上,刻有“宝佑丁已春(公元1250 - 1260年)、住山昙印题,当寺僧志端施财命工造”的字样,清晰地记录着一段往昔岁月。另有一石槽,在1963年被移至东山村霞溪,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千年来,禄寿院几经兴废,在岁月的洪流中沉沉浮浮。其间何时由尼姑主持,并无确切记载留存于世。
但一段有趣的传说却广为流传:禄寿院的百名尼姑,曾与中峰院的99名和尚相戏言,等和尚凑够100名,僧尼便结双成对还俗。
这一传说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为禄寿院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浪漫与神秘色彩。
当我们置身禄寿院遗址,眼前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前方连绵的山下是前山,东方山下则是东山村;院后山林葱茏,奇石嶙峋,野花肆意绽放,流泉叮咚作响,奏响着大自然的美妙乐章。寺院的三面,梯田从山下层层向上延伸,如天梯般壮观。站在山坡之上,田园阡陌尽收眼底,那条源自山脉圳谷的溪水,缓缓流淌,途经东山,最终汇入金安溪,恰似一条灵动的彩练在象运大地翩翩起舞,风光旖旎,美不胜收,让人顿感视野开阔,心境豁然开朗。
古人曾有诗赞曰:“清风遮半岭,飞雨过前溪。”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此处的绝美风光。
这片风水宝地,孕育了曾经兴盛一时的禄寿院,虽历经千年沧桑风雨,辉煌不再,但它的故事与传说却从未消散。
人们不禁畅想,在未来的某一天,这座古老的寺院是否能够佛光再现,重新成为一方佛教圣地,续写往昔的荣耀与辉煌,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南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翔云联络处 翁大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