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Valve Dealer
首页 > 天下阀商 > 列表

游必有方,闽商的孝文化

2010-04-12 09:48:04      来源:水暖阀门网原创   

       【水暖阀门网原创,作者廖榕光】不久前在太原落幕的“中国商业文化创新论坛”上,华夏神州的十大商帮精英荟萃,宏论迭出。会上,闽商文化特别引起与会专家和各路商帮风云人物的兴趣。会上有人认为,“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儒家文化在福建特别是闽南地区根本不起作用,自清以来,许多闽南人拜别父母,远闯天涯,形成了中国崛起的一支商业大军。
    说闽南人违背儒家“父母在不远游”的教导,其实也有失偏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华民族倡导孝,就是要奉侍父母亲。过去“以三十为一世”,待到儿子长成人,父母也渐渐老了,怎么能在父母亲年岁大了需要晚辈侍候之际离开呢?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共享天伦之乐,这是古代许多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说,“父母在不远游”,是天经地义的事。“游必有方”是什么意思呢?许多人认为,“方”是地方,要告诉父母去哪里了。笔者却不以为然,这里的“方”应该是准则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父母在,儿子不应远离他们而远行。假如要远离,一定要有正确的理由,要有原则。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一隅,崇山峻岭,与内地的交通十分不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山东河北人闯关东,山西陕西人走西口,福建人则把眼光向着海洋。康熙皇帝禁海迁界的高压政策,都没能锁住他们的脚步。多少人为了生存,离乡背井,远涉重洋,过台湾,下南洋,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茫茫海洋的那一端。他们荜路蓝缕,开创基业,许多人从苦力变成商人,形成闽商队伍。笔者有一位远房堂哥,在上世纪的四十年代,念过几年小学,因家贫辍学,父母要他学种地,他说种地养不活父母,便跟着人家去印尼,先是开荒养猪,后来给一家商店当伙计,几十年过来,终于成了五金商行的经理。他说,假如儿女不能让父母吃饱,让他们挨饿受冻,还谈何孝道?我虽然远离父母,但我给他们寄钱,给他们盖房子,让他们享受较好的生活,这就是孝了。
    像我堂哥这种孝的理念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三十年前,闽南农村依托中央给厦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先行先试,在南安崛起了维修和销售水暖 器材的新兴产业,多少人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拜别父母,凭一技之长,勇闯天涯,夜雪瓜州渡,秋风大散关,吃苦耐劳,赤手空拳起家。许多人从维修工成了店家老板,公司董事,这就是独具特色的阀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闽商商帮中最精彩的支派之一。
    我的另一位堂侄16岁就拜别双亲出门当徒弟学修阀门 ,现在是一家名牌阀门 厂的地区代理商。他说,我何尝不想在家孝事双亲,但首先要让他们过好日子。守着一分半土地,过着贫穷的生活,“四目相对笑眯眯,腹肚若妖拱篾枝”,不是我们想要过的生活啊!“妖”是闽南语饥饿的意思。这句闽南话俗语的意思是,享受天伦之乐也要有前提,在家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大家笑嘻嘻当然好,但是肚子饿了怎么办?总不能用竹片把空空的肚撑起来吧?
    闽南人就是这么讲究实际,他们认为让父母生活过得更好,就是尽孝。而膝下承欢,厮守着过清苦日子,不一定是孝。
    当代闽商,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崭新的创业经历,书写着闽商的创业篇章,同时也演绎着新的孝文化。
(国香原创,作者:榕光。2010-4-1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