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丽水经开区,有这样一所特殊的产业学院,它把教室搬进工厂,课堂就设在车间,学生通过真实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和企业项目学习。这,就是办在企业里的阀门产业学院——超达(丽水)阀门产业学院。
超达阀门集团丽水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一直深耕丽水经开区。近年来,随着规模扩大和产业升级,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曾遭遇“用工难、转型难”等问题。
面对企业用工难题,丽水经开区高度重视教科人一体化发展,持续深化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需求驱动、开放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场场产业与教育的“双向奔赴”不断精彩上演。
在此背景下,超达(丽水)阀门产业学院应运而生。它由超达阀门集团丽水有限公司和丽水技师学院联合办学,并在校企之间分别设置企业学区和学校校区。产业学院的学生主要从丽水技师学院在校学生中挑选,首期招收30名,于去年11月正式开班。
近日,记者走进超达阀门集团丽水有限公司,首先听到的并不是机器运转的声音,而是一间明亮的教室里传出的上课声。在教室里,学生们专注地盯着屏幕,老师正在讲台上教授着机械相关的专业知识。
产业学院教师彭承明告诉记者,为了让课本知识更好地转化为产业技能,产业学院的课程设计经过了多方专家、教授、工程师的共同研讨,不仅设置了工科专业必须掌握的工程材料、热处理、先进制造等课程,还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兼顾了阀门概论、阀门装配等细分领域专业课程。
“我觉得,在这里学习和在学校上课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接触到更多专门化、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这里有很多实训课程,让我们有机会动手对阀门进行拆装,从而更直接地了解阀门、阀体的相关知识。”学生王盛宇说。
超达阀门集团丽水有限公司质量部部长谭秀国表示,“教室搬进工厂”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针对产业学院两年的学习,校企合作设置了三个阶段:学校校区的基础性学习,企业学区的专门化实训,以及顶岗实习。这其中,最大的亮点是企业学区的专门化实训,设置了零部件装配、加工、焊接和质量检测两个模块化课程,每个模块化课程按认知学习、技能实操、阶段性顶岗“三环递进”的流程进行,由此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动力,缩短从知识到应用的路径。“我们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涉及设计、工艺、技术、材料等方面,产业学院的重点培养方向也是针对整个产业链特殊工序的缺口确立的。”谭秀国说。
按照教学计划,在经过完整的理论、实践学习之后,今年下半年,产业学院的学生们将正式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岗位中,开始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学生们将有机会参与新产品研发与生产线优化等工作,部分表现优异者还将提前获聘。
课程直通产业一线,超达(丽水)阀门产业学院用混着机油味的书墨香,营造人才与产业共同成长的浓厚氛围,形成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的有机衔接,不断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区域经济腾飞贡献智慧和力量。
“这是一种将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模式,有助于培养出贴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接下来,我们可以不断复制这种模式,在其他地方也开办这样的阀门产业学院。”对于阀门产业学院的发展前景,教师彭承明充满信心。未来,在丽水经开区,也将涌现越来越多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